飲食的目的(4)
《黃帝內經-素問22》: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哪田野的菜蔬對人類真是沒有用嗎?
根據《黃帝內經》所說,人以毒藥攻邪。
甚麼是邪?
甚麼是毒藥?
邪,就是導致人體生病的邪氣,也稱為病邪。
病邪的根本就是病毒,也就是古人從外所觀察得到的風寒。
因為人體受風寒所傷的部位不同,其人的氣血(免疫力)不同,病困的時日長短不同,最終發病的表現就出現了風、寒、暑、濕、燥、火的不同表現;而後世也就將這些疾病結果的表現,錯誤理解為疾病的病因,胡亂給予寒涼清熱的治療。
毒藥,基本上就是指菜蔬,種子,未成熟的瓜、果,少部份有毒的動物,少部份有毒的礦物。
由於菜蔬根本上就不想被動物損壞,危及其物種的生存,故必定以毒藥來驅逐動物。
而這些有毒的化合物因對動物的神經系統有不同的作用,因應神經系統的反應被分為寒、熱兩大類(凡興奮神經系統的,稱為熱,如辛辣味;凡抑制神經系統的,稱為寒,如酸、苦、澀味。);又因應作用的大小,寒的化合物被分為寒、涼;熱的化合物被分為熱、溫。
這些藥物的寒熱性質必須建基於生物的神經系統反應上,若離開了活物的神經系統,寒熱性質就不存在了。
現代西醫學因為不了解,也不能明白這一藥物與生物神經系統之間的自然規律,中醫本身又不能理解明白,只是依樣畫葫蘆的傳承《黃帝內經》古人的科學觀察和歸納,弄得中醫學與現代科學脫勾,成為了抽象、落後的原始醫學。
現代人的飲食以菜蔬為主,也就是以胡亂食藥或製造糞便為目的,並非以養正氣、養生為目的。如此的飲食,豈能使人健康、長壽!
人體的飲食,若要進食五果或五菜,其氣味(寒熱)必須配合人體的需要才能服食;不然,只會令人體越來越虛弱。
在現實的世界,人體只會被風寒所傷,加速人的衰敗和死亡;所以,保暖,進食溫熱的食物是養生的正確方向。
而寒涼清熱的菜蔬或瓜果,只能在積熱過盛(熱邪)的情況下,暫時短暫的使用;不然,必定傷及氣血,加速人體的衰敗。
《黃帝內經》已明明說了,毒藥只適合攻邪;若該病邪已去,人體當以五穀(甘甜味)為養,養好人體氣血,作為養生之用。
若缺乏五穀,則以成熟的五果為助。
若是可能,則以五畜為益,加快蛋白質的補充。
若以上三種食物都缺乏,人體也只能以五菜為充,而其氣味必須配合人體而服之,不然,後果嚴重。
人體在進食五穀、肉和鹽(礦物)的時候,所需要的電解質、微元素、維生素都可以攝取得到了,不用再額外補充。
人類自古以來的疾病和折壽死亡,除了創傷,不外乎兩類:
1. 饑餓。就是營養不良、缺乏能量。
2. 外感風寒。就是病毒感染,導致人體發炎,白白浪費資源,阻礙細胞的運作(尤其是神經細胞)。
個別人受了風寒,或個別人饑餓,只會導致個別人生病或短壽死亡。
若然當大多數人處於饑餓,或同時受了風寒,或受了風寒,這就成了人類所稱的"疫症" 。
這疫症的出現,不但會餓死人、病死人,殺傷力更大的是會嚇死人。
所以,導致人類生病和短壽死亡的原因就是饑寒交逼(除了直接死於戰爭武器下的)。
要避免疾病和短壽死亡,人類必須保暖,以進食能養氣血的五穀為主食,若不慎受了風寒,盡快以菜蔬毒藥驅除。
這就是《黃帝內經》教導世人治病、養生的正确飲食方針。
不要再拿毒藥作為養生之物。毒藥,只宜短暫的治療急病,不應作為食物。
紅棗養血的真正原因在哪?
肉類食物,為何也有寒熱之分?
易龍 06/05/2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