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錯誤的健康訊息(1)


錯誤的健康訊息(1)


在香港,人人都是專家,無論是在大學、衛生署、醫院、診所、媒體上、街上、車上,人人都是健康專家,個個都能說出不同的防病、治病的方法只是沒有人能夠告訴你,你若跟隨了那些“專家”的方法後,禍患的人生將隨之而來就連那些“專家”也是給自己所說的那些健康知識害死
而為禍最大的當首推衛生署和大學

【黃帝內經】: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黃帝內經】所說,水液和五穀都是人體賴以為生最重要的東西然而,最重要的東西,【黃帝內經】並沒有叫人多吃,因為多吃了就成了有害的東西

甚麼的份量為多?
甚麼的份量為少?

每一個活著的人,因應每人的活動、工作、身體的大小、身體的狀況等條件的不同,決定了每一個人對水液與食物的需求量,這就是適合的份量;豈是如衛生署所說,每人每天要飲不少於8(2公升)的液體

多飲水,少鹽,少糖真的對人體有益嗎?

“多飲水,少鹽,少糖真的對人體有益”這是絕對錯誤的健康觀念因為凡飲食都以適中為有益,過多過少都是有害的水液和不同食物的需求,人體自身是會決定的,並不用人來提點,這是天生的自然機制除非這天生的自然機制發生了毛病,也就是人體病了,不然,這機制是可以恆久運作,確保人體的健康

多飲水,你不要以為無害
人體要水液何用?

水在人體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作為溶液,溶解所有能溶在水裡的東西,使人體中所有的化學程序得以進行,人體才能正常的生存。
缺少了水,人體會出現以下的毛病:
1.      有益或有害物質的濃度增加,阻礙人體中所有化學程序的進行。
2.      體液酸鹼度的改變,阻礙人體中所有化學程序的進行。
3.      神經細胞運作的失常,導致人體死亡。

基於以上的原因,人體才需要適量的水份賴以為生。

然則,當人體的水份過多,人體會出現以下的毛病:
1.      有益或有害物質的濃度過低,阻礙人體中所有化學程序的進行。
2.      體液酸鹼度的改變,阻礙人體中所有化學程序的進行。
3.      神經細胞運作的失常,導致人體死亡。

這也就是“中水毒經常出現在初生的嬰兒身上
為何嬰兒容易出現“中水毒”?

這不是因為嬰兒的排水機能出了問題,是因為成年人人為的錯誤,將過多的水液灌進了不能說話的嬰兒身上的緣故懂得說話的成年人尚且灌水灌至水腫,更何況是不懂得反抗的嬰兒,不被灌死才怪

過於人體所需的飲水,是有害無益的這跟過多的食鹽,食糖是一樣的,有害於健康然而這過多水對人體的危害,因衛生當局錯誤的宣傳,人體對其敏感度低於鹽、糖五味的緣故,往往受人忽視然則日子有功,無知人過份的飲水,將對人體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這些傷害其中包括了:
1.      腎臟的損害
2.      水腫
3.      高血壓
4.      心臟的損害
5.      腸胃的損害
6.      肺臟的損害
7.      疲倦乏力

胃中所分泌的胃酸(HCl,俗稱“強水”),居然絕大部份的香港西醫都認為是無用之物
人體的所有器官和功能,是沒有一樣是多餘的這胃酸不但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人體消滅食物中的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第一防線大量的飲水和長期不停的服食胃酸抑制劑,是人體腸胃病和身體其他疾病的禍根

【黃帝內經】: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黃帝內經】所說,水和其他五味一樣,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當因應個別人的需要而定,而這需要,人體自己會說給你知道的

人要有健康的身體,首要條件是要懂得聽自己身體的聲音,不是聽別人的說話;因為無知專業人員的說話,正是奪去你健康或性命因素

你可能會說,他們的數據都是從實驗中得來的,還會有錯嗎?

別的不說,飲水多少這數據就是在實驗室中計出來每天排尿的數據但不要忘記,這些參與實驗的人都是健康的人嗎?
(所有的醫學實驗,都是撇掉了不能理解、不知道、不利於實驗的因素而進行的所謂隨機、雙盲都是基於狹窄、有利的條件進行)
以西醫的標準,只要是隨機,那人又是活的,就符合了實驗的標準然而,你看看,若然根據美國最新的高血壓標準,超過大半的美國人都是高血壓病人,再加上還有大多數不知名或病因的病,這些還算是健康人的實驗數據嗎?
你若跟隨這些數據,真的會走上健康的道路嗎?有腦的可以自己想想

【黃帝內經】:「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快速從人體排出的西藥,真的是低毒性嗎?
你若明白人體真正的運作,就會明白這話是天大的謊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