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附子應怎樣煎煮、服用 (2)

附子應怎樣煎煮、服用 (2)


金匱要略】: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烏頭湯方: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芍藥黃蓍三兩甘草三兩,炙,川烏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右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金匱要略】: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用後湯。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二兩
右三味,以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金匱要略】: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兩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烏頭二兩,炮;細辛一兩
右六味,末之,內真珠為色,蜜煉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金匱要略】: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遶臍痛,苦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大烏頭煎方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不知”是甚麼意思?
若然“不知”,當相隔多少時間再服藥?

其實,以上的問題,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已寫清楚了

金匱要略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用後方。
烏頭桂枝湯方烏頭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原來“不知”,是服用烏頭或附子的藥效反應
金匱要略】:“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服用烏頭或附子當達到最佳藥效時,也就是“中病” 時,其表現就如醉酒狀態,會出現頭暈、眼花、嘔吐、精神迷糊的情況西醫稱這些現象為烏頭碱中毒現象,張仲景稱這些為“中病” 現象

張仲景的說法要遠比無知的西醫更合乎現代西醫藥的藥理和科學

在西醫藥的藥理學來說,烏頭或附子,與西藥的毛地黃甙是類似的藥物,其Therapeutic Index 都是非常狹窄的因此,當烏頭或附子達到最佳藥效時,若然再增加藥量,則會真的造成烏頭碱中毒現象這一點,張仲景是絕對明白的所以,金匱要略】“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如若“不知”再服,當“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人行四五里”要多少時間?
人行四五里”需要的時間約一小時多在東漢時,約半個時辰之久

在現代西醫藥理來說,服藥一小時後,是藥物在人體的高峰期這時候若沒有明顯的藥效,或中毒反應,則說明藥量不足

你可能會問,頭暈、眼花、嘔吐、精神迷糊的情況不就是烏頭碱中毒的現象嗎?

以上的現象只可以說是當烏頭或附子達到最佳藥效時的副作用,不能說成是“中毒”因為這些副作用在服用大多數西藥時也會出現為何服用烏頭或附子等中藥,就不能容許有這些副作用?

中醫藥就是中醫藥,是不能以西醫藥的藥理來解釋中醫藥作用的因為,中醫藥發揮療效的成份,並不是西藥藥理學所說的主要成份那麼簡單不然,西醫為何不用麻黃素治感冒? 用硫酸鈣治腦炎?

中醫藥若是真的如西醫藥所說的藥理作用,還需要中醫藥的存在嗎?


今時今日的人所學習的中醫藥,其理念思維絕大多數已受西醫藥文化觀念所污染,已不能客觀地去了解學習傳統的中醫藥,令本來可以救急扶危的中醫藥變得面目全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