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中風應該如何治療及預防

中風應該如何治療及預防


每當我問病人“為何不早治療”病人的回答“我中、西醫都看過不少如果早知道你,早就找你醫治”

經許多病人這樣一說,我才明白到你若真的能將病人的病治好,病人卻不知道你的存在,致使可以治的疾病壞變成頑疾,可以救活的人含淚九泉,令人慨嘆萬分

“中風”其實並不難治,也不是那麼的可怕可怕的地方是給無知的中、西醫胡亂的醫治,或是拖延了病情,致使可以治的疾病壞變成不可治的頑疾,是多麼慘的悲劇!

治療“中風”和其他的疾病一樣,不可以不知真正的病因而胡亂醫治,縱然有走運治療得來的,也不能重複的應驗在另一病人身上這類的治療“中風”並不是真的懂得治療,只是“撞彩”而已
真正懂得治療“中風”的,是說得出病因、病機,根據病因、病機處方治療,當隨之應驗,並不是“估估吓”
所以,在市面上說針灸可以治療“中風”,甚麼“XX牛黃丸”可以治療“中風”這話不假,只是應用的人是否真正的能辨清病證,正確使用,這才是治療的關鍵所在若然胡亂使用,不但治不了“中風”,反而會加重病情,或是將病情拖延日久,成了頑疾
因此,不是中醫是不應胡亂使用針灸針灸的重點在於辨證、選經、取穴、手法,並不是胡亂刺激穴位那麼的簡單因為不懂“辨證、選經、取穴、手法”的人使用針灸,縱然有“撞彩”治癒的,日後受其所害的病人卻比治癒的更多

“中風”的治療,快者2周可癒,慢者應該不出3個月可痊癒然而今時求醫之人卻說“已針灸了3個月”或是“已治療了半年”,甚至於說“已治療了1年有多仍是臥床,連坐也不能”
這是甚麼治療?
這根本就是在禍害可憐的病人,令病人處於“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地步

在香港,另一悲慘的局面是無知的西醫自己治不了病人,卻要將病人綑綁在醫院,又不許中醫的治療結果,將病情拖延日久,致使大多數的病人處於“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處境

同樣,“中風”的預防不在於活血化瘀,不在於治療高血壓,也不在於治療糖尿病或高血脂;因為患“中風”的人大多數沒有這些問題,或是在接受這些治療的病人

不要聽西醫胡亂的說怎樣預防“中風”,因為他們就是“中風”的禍首,也不明白“中風”的病因在那


預防“中風”的首要條件就是預防和驅除“風寒”外感。這就是西醫藥送給無知世人的禮物。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附子應怎樣煎煮、服用 (2)

附子應怎樣煎煮、服用 (2)


金匱要略】: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烏頭湯方: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芍藥黃蓍三兩甘草三兩,炙,川烏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右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金匱要略】: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用後湯。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二兩
右三味,以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金匱要略】: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兩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烏頭二兩,炮;細辛一兩
右六味,末之,內真珠為色,蜜煉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金匱要略】: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遶臍痛,苦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大烏頭煎方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不知”是甚麼意思?
若然“不知”,當相隔多少時間再服藥?

其實,以上的問題,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已寫清楚了

金匱要略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用後方。
烏頭桂枝湯方烏頭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原來“不知”,是服用烏頭或附子的藥效反應
金匱要略】:“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服用烏頭或附子當達到最佳藥效時,也就是“中病” 時,其表現就如醉酒狀態,會出現頭暈、眼花、嘔吐、精神迷糊的情況西醫稱這些現象為烏頭碱中毒現象,張仲景稱這些為“中病” 現象

張仲景的說法要遠比無知的西醫更合乎現代西醫藥的藥理和科學

在西醫藥的藥理學來說,烏頭或附子,與西藥的毛地黃甙是類似的藥物,其Therapeutic Index 都是非常狹窄的因此,當烏頭或附子達到最佳藥效時,若然再增加藥量,則會真的造成烏頭碱中毒現象這一點,張仲景是絕對明白的所以,金匱要略】“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如若“不知”再服,當“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人行四五里”要多少時間?
人行四五里”需要的時間約一小時多在東漢時,約半個時辰之久

在現代西醫藥理來說,服藥一小時後,是藥物在人體的高峰期這時候若沒有明顯的藥效,或中毒反應,則說明藥量不足

你可能會問,頭暈、眼花、嘔吐、精神迷糊的情況不就是烏頭碱中毒的現象嗎?

以上的現象只可以說是當烏頭或附子達到最佳藥效時的副作用,不能說成是“中毒”因為這些副作用在服用大多數西藥時也會出現為何服用烏頭或附子等中藥,就不能容許有這些副作用?

中醫藥就是中醫藥,是不能以西醫藥的藥理來解釋中醫藥作用的因為,中醫藥發揮療效的成份,並不是西藥藥理學所說的主要成份那麼簡單不然,西醫為何不用麻黃素治感冒? 用硫酸鈣治腦炎?

中醫藥若是真的如西醫藥所說的藥理作用,還需要中醫藥的存在嗎?


今時今日的人所學習的中醫藥,其理念思維絕大多數已受西醫藥文化觀念所污染,已不能客觀地去了解學習傳統的中醫藥,令本來可以救急扶危的中醫藥變得面目全非




附子應怎樣煎煮、服用 (1)

附子應怎樣煎煮、服用 (1)


葛根湯:【傷寒論】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大青龍湯:【傷寒論】
麻黃六兩,去節,味甘溫;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二兩,炙,味甘平;杏人四十箇,去皮尖,味苦,甘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石膏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

桂枝附子湯:【傷寒論】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附子三枚,,去皮,破八片,辛熱;生薑三兩,切,辛溫;甘草二兩,炙,味甘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傷寒論】
麻黃二兩,去節,甘熱;細辛二兩,辛熱;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辛熱。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讀書的時候,大學的教導是炮附子先煎。從以上【傷寒論】中四方可見,張仲景所要先煎的藥並不是炮附子,而是麻黃葛根。不但炮附子不用先煎,就連教科書上要先煎的礦物藥 ── 石膏,張仲景也沒有要先煎。香港中醫藥委員會要求中醫所用的細辛藥量和先煎,【傷寒論】中也沒有這樣的記載

到底今時今日所定中藥的用量、煎煮的方法、服用的方法,是以甚麼作為根據?

在【傷寒論】中,要先煎的藥物,其原因不在乎藥物的毒性,而在於那些藥物的副作用。所以,張仲景先煎的藥物並不是炮附子,而是麻黃葛根

張仲景的原意顯然與現代人的思路不同,現代人是認為附子的藥用成份不在於有毒的成份,所以要去盡其毒性,以防中毒。其實,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算用生附子,也從不先煎

四逆湯方:【傷寒論】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右三味,咀,以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乾薑附子湯方:【傷寒論】
乾薑一兩,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右二味,以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通湯方:【傷寒論】
蔥白四莖,辛溫;乾薑一兩,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熱。
右三味,以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原因何在?

原因是附子有毒的成份是有其用。只是現代人辨證不清、用量不當,才導致中毒的情況。附子的用法是對證不對人。強行將附子變成無毒的東西,是將附子變成廢物。

若然附子只剩下毒性低的強心碱,那與西藥的毛地黃碱(Digoxin)有何分別。如何有回陽救逆的功效?

張仲景用甚麼藥來救活那些臨危的病人?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是用大毒的生附子。這生附子若用錯了證,是可以殺人的。然而,在那些對證的病人身上,不但沒有任何不良的效果,還可以救回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