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發炎的好處 (1)



發炎的好處 (1)

*** 本人所有文章中的中、西醫藥治療理論,是本人根據【黃帝內經】、【傷寒論】、現代人體解剖生理病理學、現代醫學微生物學、現代西藥藥理學,結合本人的臨床治療和觀察,從新提出、前所未有的新醫藥治療理論現代中醫藥大學教材對【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中醫理論的曲解和含糊不清,致使中醫藥不能發揮其能治百病的功用;西醫藥治療對病人帶來的禍害,令小病的病人陷入萬劫不復的痛苦中,奇難雜病的年輕化



發炎到底是甚麼的一回事?

現代中、西醫藥的治療,基本上都是圍繞著“發炎”這現象在兜圈子;所用的藥物都是針對這發炎現象而服用而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只要“發炎”現象消失了,就等同於治好了病;甚至於大多中醫、西醫都有這一思想。所以,中醫凡是見到發炎”的現象,都診斷為熱證,用寒涼清熱藥治之,慕求達到消炎效果西醫則以止痛消炎藥、或加上抗生素為治療,也是慕求盡快達到消炎效果

無論是中醫或西醫,若是只針對“發炎”這一現象而用藥,以達到消炎效果為目標,是一天大的錯誤


首先要弄清楚的一點是甚麼是發炎
人體在甚麼時候會出現發炎

發炎,也就是炎症;根據現代醫學的定義是人體自我防衛的免疫機制(Defence mechanism),對人體來說是好的表現。發炎的臨床表現,根據現代醫學的定義有紅、腫、熱、痛四方面。這些症狀在局部組織發炎最容易表現出來。
所謂的局部組織發炎,也就是發炎情況被局限於人體某一部位,發炎的情況未涉及人體整個血液循環系統,如局部損傷、瘡瘍、皮疹等。發炎的部位會出現紅、腫、熱、疼痛,或膿包。
然而,人體除了局部發炎,還有全身性發炎;而全身性發炎也有紅、腫、熱、痛四方面的表現。發燒,就是全身性發炎()的表現。


--- 是神經活躍性高和充血的現象
  目的是激活周圍組織,要增加物資、白血球等運送到受傷或受侵襲的組織部位
--- 是水腫的現象
受傷或受侵襲的組織部位被免疫系統封鎖,目的是要避免入侵的致病原,或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擴散開去結果,由於水液回流不暢而導致受封鎖的部位出現水腫
--- 是局部熱積聚或整體熱積聚(即是發燒)的現象
熱的積聚可以提升人體的新陳代謝,提高人體的修復力,同時也可以抑制病毒的生長
--- 是受傷或受侵襲的組織部位,或是局部人體疼痛的表現
疼痛的訊息可以增加人體神經對組織的刺激,促進受傷處的復原疼痛的訊息也可以增加人體內啡肽的分泌內啡肽的分泌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反應,也可以使人有正面良好的感覺同時,疼痛的訊息可使人避免觸動受傷的部位,給予復原的時間和機會

當有外來的異物入侵人體,常見的有微生物,人體就會自動啟動免疫保護機制,作出清除異物、修補受損組織的行動免疫保護機制的運作就是臨床上“發炎”的表現



入侵人體的微生物

入侵人體致病的微生物,病毒是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相對於病毒來說,細菌對人的禍害可是小巫見大巫


病毒virus,舊稱濾過性病毒)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靠寄生在其他生物細胞內生活,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它是由一個保護性外殼包裹著DNARNA,透過感染的機制,將這些簡單的基因份子注入宿主的細胞內,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進行自我複製,自己是無法獨立生長和複製的半生物。

當新的病毒從受感染細胞釋放出來時,受感染細胞將會破裂死亡(神經細胞例外);大量新病毒釋放出來時,將導致大量細胞死亡(如肝炎時的肝臟細胞)。這就是導致急性器官衰竭的主要原因。如:急性肝衰竭、腎衰竭、骨枯等。

當大量病毒感染某一組織細胞,只活躍於細胞內,並未釋放出新的病毒。這些病毒和其自身的大量蛋白質份子(異性蛋白),將會干擾或控制受感染細胞的運作,導致一系列無緣無故的免疫反應和新陳代謝的疾病,如:類風濕性疾病、糖尿病、高尿酸症等等。或是令細胞失去正常運作功能,逐漸的凋萎

由於病毒活躍於人體的細胞內,控制和產生有異於原本細胞的蛋白質、份子、受體,至使人體細胞表現出有異於原本的細胞結構,導致人體的免疫反應自我攻擊這些變異的細胞,就出現了免疫反應(包括類風濕)疾病。

為何跟西醫的說法不同,不是免疫反應變質嗎?
我倒說是受攻擊的細胞組織變質,有搞錯嗎?

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些免疫反應所攻擊的細胞組織、部位,是有目標性和高度選擇性的。若是免疫反應變質,所攻擊的細胞組織、部位當是廣泛、無選擇性的。
由於肝炎、腎炎、心肌炎等等由免疫反應所導致的發炎,其病因在於該器官的細胞受到病毒的入侵而導致受自身免疫反應的攻擊
在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其他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下,這些器官會出現甚麼結局?

病毒可以感染幾乎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迄今已有超過5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鑒定。

病毒由兩到三個成分組成:
病毒含有遺傳物質(RNADNA);
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質形成的衣殼,用來包裹和保護其中的遺傳物質;
部分病毒在到達細胞表面時能夠形成脂質包膜環繞在外。
病毒的形態各異,從簡單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複合型結構。病毒顆粒大約是細菌大小的百分之一或更細小。


細菌Bacteria)屬於細菌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
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

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線粒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其形狀相當多樣化,主要有球狀、杆狀,以及螺旋狀。廣泛分佈於土壤和水中,或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帶有相當多的細菌,生長在人體的口腔、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膚表皮上,是與人類共生的生物。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養及異養,其中異養的腐生細菌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迴圈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

細菌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可以導致許多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然而,人類同時也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優酪乳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更是有著廣泛的運用。

世上所有的生物都有其特定的角色位置,而半生物的病毒也不例外。

病毒可以說是上天用來約制所有生命的工具,因為病毒的角色就是使所有生物生病、衰老和死亡。說得所謂學術性一點,就是為大自然進行物競天擇、汰弱留強的工具。

人體所有的病毒感染(包括流感病毒),西醫藥都是不能治癒的;不但是現在,就是在將來也不能。因為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是改不了的規律。所有抗病毒的西藥,無論是那一種藥理作用的藥物,極其量都只能暫時性減慢病毒繁殖的速度,是無法清除人體內的病毒。

要清除入侵人體的病毒,人體自身的免疫機制是世上最有效的機制,也是世上唯一能清除病毒的機制。雖然是世上最有效的機制,也不是能清除人體內所有的病毒;不然,人體也不會衰老、死亡。



發炎是清除人體異物的機制

發炎是人體清除異物的機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除入侵人體的病毒

是甚麼啟動人體的發炎機制?

真正調控和啟動人體發炎機制最重要的因素,應該不是傳統所說的血液免疫系統,應該是人體的神經末梢(神經系統)這一現象可以從類固醇的應用和糖尿病的截肢中得到引證

外塗類固醇藥膏,可以令人體的皮膚迅速的變得灰白這也是測試外塗類固醇藥效強弱的方法
到底是甚麼原因導致局部皮膚外塗類固醇後變得灰白
若是純粹抑制血液中的免疫系統,其表現是不會那麼持久和局部大多數病人,在長期外塗類固醇後,皮膚會出現類似“白蝕”的白斑

為何會是如此?

其原因應該在於類固醇有抑制神經末梢的活躍性,同時可以令神經末梢萎縮由於外塗類固醇的皮膚失去了神經末梢的調控和刺激,皮膚的色素也得不到適當的調控,因此變成了灰白斑由於失去了神經末梢的調控和刺激,皮膚的生長也失去了調控,皮膚變得薄弱。長期口服類固醇導致肌肉的萎縮、骨質的疏鬆、傷口久久不癒合,也應該是神經末梢萎縮和活躍性降低的緣故

神經末梢是調控和啟動人體發炎機制最重要的因素的推測,更明顯的是糖尿病的截肢

所有糖尿病人的傷口久久不癒,甚至於截肢,都必先出現神經萎縮的四肢無力、手腳麻痺,甚至失去感覺這些病人的血液免疫力不一定是不正常(低下)的,然而他們的傷口是久久不癒,先是灰白無血色,繼而變成灰黑壞死其原因在於其神經末梢的萎縮和壞死越是遠離頭部的神經越先壞死;因為其神經纖維越長,其神經傳導越差,故其末梢越快萎縮

這種因神經萎縮導致的傷口不癒和壞肢,越是用中藥的清熱藥和西藥的抗生素治療,越是加重其病情,加快壞死的速度
因為在臨床上,凡試圖用抗生素去醫治壞肢的,都必定失敗,而且是越切越多西醫稱這種情況為“抗藥性”

為何會是如此?
真的是“抗藥性”所導致的嗎?
臨床上又應該如何治理這些問題?

發炎的好處 (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