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發炎的好處 (2)




發炎的好處 (2)


炎症的治療

從中到西,從古至今,炎症的治療有4
1.      人體自然隨機的清除導致發炎的因素。不作出任何醫藥治理,只靠正常飲食自然隨機的清除導致發炎的因素。
2.      破壞或阻止發炎機制。服用西藥的類固醇、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免疫抑制劑、抗生素;中醫藥的清熱瀉火法。
3.      直接破壞或消除導致發炎的因素。西藥的抗生素,中藥的清熱瀉火藥。
4.      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加速清除導致發炎的因素。西藥的免疫球蛋白類,中醫藥的溫陽散寒法。

在以上4種治法中,其即時的消炎效果、持續的消炎效果、疾病的轉化情況、預後都各有不同因為有以上4種治法,才會有“不管是中醫、西醫,只要治得了病的就是好醫”的說法因為有以上4種治法,才會給大眾對中醫藥治法有混淆不清的感覺;就是同一炎症,用清熱瀉火法可以消炎,用溫陽散寒法又可消炎;中醫藥治療真的好似是胡來的一套,治療完全沒有準則似的。

要解決以上的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發炎

正如先前所說,發炎本身是人體的自我保護、修補的免疫機制,它所表現出來的紅、腫、熱、痛並不是疾病的根本,只是人體抗病的訊息表現而疾病的根本,就是那觸發免疫機制發炎的異物、或外來微生物這些異物、或外來微生物最常見的有病毒、病毒所產生的異性蛋白、癌組織等


【黃帝內經】:
「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
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
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
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
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在二千年前的中國,古人已明白到甚麼是真正的“病”,甚麼是人體免疫系統(衛氣)與入侵微生物(邪氣)作戰的表現。所以,【黃帝內經】說:“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同時,也說明了發汗(開其腠理)的表現是是人體免疫系統啟動(衛氣之所發)的表現(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以流感(外感風寒)為例,發燒、咳嗽、流鼻水、肌肉關節疼痛、皮疹都是人體抗病、排毒的發炎反應,並非真正的疾病,對人體不會造成真正的傷害,只是令你感到不適而已所以,【傷寒論】有如此的說法:

【傷寒論】:「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由於“發燒”是由人體自身製造的前列腺素所導致,這是一種自我限制的發炎機制,也就是說“發燒”的溫度是不會自我傷害人體的,是有上限的

在二千年前的張仲景已明白到,因外感而導致的發燒”,對人體是不會造成傷害的因為外感的發燒”,是人體免疫系統抵抗入侵病毒的表現,其發燒”的溫度是不會超出人體自身所能承受的極限(熱雖甚)
相反的,縱然“發燒”的溫度不高,若人體受到多重的感染(兩感於寒),此人可真的有性命之危,因為免疫力過於低下的緣故



真正的疾病

既然發燒、咳嗽、流鼻水、肌肉關節疼痛、皮疹都不是疾病,甚麼才是真正的疾病?

以流感(外感風寒)為例,流感病毒是病的本源,而這病毒導致人喪命的問題是神經運作失常,最終神經衰竭而死(腦幹死亡)

如何得知神經細胞受到病毒的入侵、干擾、破壞?

疲倦乏力就是一最常見、典型的感染病毒(外感風寒)症狀這種西醫治不了,又不能解釋,更為醫學界和大多數人所忽視的所謂“亞健康”狀態,就是所有奇難雜病、突然猝死、促進人體衰老死亡的開始原因是病毒已在你的中樞神經系統中活躍起來

中醫學以疲倦乏力為“氣虛”的表現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說了甚麼是中醫學所說的“氣”“氣”就是人體神經活動能力的表現,所以“氣虛”就是神經活動能力低下的表現由於神經活動能力的低下,你就出現了疲倦乏力“氣虛”的表現

然而,西醫藥的治療不但沒有針對疾病的病因治療,就是清除人體中的病毒;相反的,是抑制人體清除病毒的發炎機制,令原本抵抗病毒的機制被移除



西醫藥的治療

直到今天,世上到底有幾多種類的病毒,人類依然是弄不清楚

就以感冒為例,基本上所有西醫都弄不清是那種病毒導致上呼吸道不適凡是咽喉腫痛,或是流鼻水,或是咳嗽,或是發燒等等不同的病徵,都說是感冒或傷風

其實,常見導致咽喉發炎、流鼻水的病毒是Cytomegalovirus (CMV)Herpes simplex virus (HSV)Rhinoviruses,並不一定是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

由於西醫藥對疾病思路的錯謬,在治療上只針對發炎症狀用藥,而對導致疾病的根源(病毒)卻是動不了分毫

現代西醫藥的治療,基本上只有2大類:
1.      破壞或阻止發炎機制。服用西藥的類固醇、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免疫抑制劑、抗生素。
2.      直接破壞或消除導致發炎的因素。西藥的抗生素。

若是細菌導致的發炎,第2類的抗生素治療尚且有可取之處因為要抗生素能夠發揮有利於人體的治療功效,必須基於人體有正常的免疫功能,人體中的病毒不處於活躍的狀況不然,則會出現所謂的抗藥性現象其中一個重要的臨床觀察,就是大多數在體內出現抗藥性的細菌,在體外的測試都無抗藥性現象

至於第1類的治療,西醫藥理論是基於人體所有的發炎都是對人體有害無益,或基於人體自身的免疲反應太過的的原故而作出治療。然而,這一類的治療,不但不能治療疾病,相反的抑制或破壞了人體自身的免疫發炎機制,使入侵人體的病毒失去制約,更加深入和擴散於人體的神經系統,令到人體的神經系統受到更嚴重的破壞。

人體的疼痛、發燒都是人體抗病毒發炎的反應。若單純受到病毒的破壞而沒有發炎的反應,人體是不會有疼痛、發燒(發熱)的反應。這就是服用類固醇、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免疫抑制劑、抗生素後的所謂治療效果。當服用這些藥一段時間後,疼痛、發燒(發熱)現象在停藥後不再出現,疾病像是給這些藥治癒了似的。其實,這才是惡疾的起始。

為何服用類固醇、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免疫抑制劑、抗生素一段時間後,疼痛、發燒(發熱)的症狀會自動消失?病情好似是好轉和穩定過來?

人體只有在發炎的時候(除了創傷)才會出現疼痛、發燒(發熱),當病毒深入於神經細胞或是離開了血液,這疼痛和發燒(發熱)的症狀都會自動消失。然而,日後再出現的問題已不是疼痛、發燒(發熱)的情況,取而代之的是神經功能的低下,甚至於癱瘓。而神經功能低下最普遍和典型的症狀就是“疲倦”;這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氣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