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否極泰來

 

否極泰來


甚麼是否極泰來?


否,是【易經】六十四卦之一。意思是“不通”。


泰,也是【易經】六十四卦之一。意思是“通”。


在【易經】中所說的“通”與“不通”,直接與陰陽的變化掛勾。


【易經】的陰陽思維,是整個中國文化思維和中醫學思維的根本。所以,在中國的群經中,以【易經】為首。



【易經】的陰陽到底是甚麼?


【易經】本以記錄大地陽氣的變化,後世再在陰陽變化中配上人事,成為卜筮之用。


否、泰二卦,不單是天地陰陽的變化;中國醫學的人體運作模式,也取用自此二卦的變化運作。



否,三陰爻在下(裡),三陽爻在上(表)。過往中醫以此卦為陰陽離夬,人將死亡之意。


如果根據後世大多數的醫家所說,“秋冬養陰”是生養人體內陰寒之氣(滋陰法),哪否卦應該是好的意思,甚至繼續養下去,去到十月(農曆)的坤卦,應該是最好的狀態;因為此時是人體和大地陰寒之氣最盛的時候。


有人可能會說,凡事都得合乎中庸之道。


會說話的人,怎樣說都是好似說得對。

然而,當你在說合乎中庸之道之先,有看清楚否卦沒有?


否卦在陰陽層面是三陽三陰,還不合乎中庸之道嗎?


其實,【易經】和【黃帝內經】都是一樣的思維,就是以陽氣變化為主導者。【易經】述說大地陽氣的變化,【黃帝內經】述說人體陽氣的生化。陽氣所到之處,陰寒之氣減少;陽氣不到之處,陰寒之氣增加;這就是大地和人體陰陽變化的規律。因為陰寒之氣是不用生養,也無需刻意製造;只要陽氣減少,自然就會出現。

這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真正意義。



“否”的出現始於五月的姤(夏至),見於七月的否,盛於十月的坤。所以“否極”是指十月,非七月。


“泰”的出現始於十一月的復(冬至),見於正月的泰,盛於四月的乾。所以“泰來”是指十一月,非正月。

這就是天地陽氣變化的規律。


中國人如此重視冬至,就是從這天以後,能使大地運作通泰的陽氣再臨大地。至於在正月的泰,陽氣已冒出大地,可以開始耕種。


【黃帝內經】說了,秋冬不養陰,春夏則無以生長。

難道這令人體生長的陰是“陰寒之氣”嗎?


到底為何會出現理解的謬誤?


讀【易經】和【黃帝內經】的人往忽略了經書內自我解釋說明和中心主題,自以自己有限的知識強解經書,結果是出現斷章取義,離題曲解的禍患。


解釋【易經】的重點:

1. 要明白【易經】的卦象以陽氣為主導。

2. 以爻的陰陽變化走勢。

3. 以爻的陰陽位處為尊卑。

4. 以上下卦象的意義為整體。


解釋【黃帝內經】的重點:

1. 要明白【黃帝內經】以人體陽氣變化為主導。

2. 以氣的陰陽(裡外、上下)生化、位處、走勢為陰陽。

3. 以氣的運作受阻為病。

4. 以理順氣的生化、運作為治。



以自己意思斷章取義曲解經書的事情,自古以來,中外屢見不鮮。斷章取義,曲解【聖經】就是好的例子。弄得異端邪教滿街都是。



在中國,曲解經典的例子也是不少。以下就是眾人都以為如此解釋的例子。


一句被中國人曲解千年孟子的話。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孟子·離婁篇】是孟子論述堯、舜聖人治國之道,為何會突然出現了後嗣問題?


這句話,自古至今都被人解釋為沒有後嗣是最大的不孝。真的是如此嗎?


當我去看看所有現有的譯本時,發覺這一解釋前文不對後理,牽強至極,可以說是曲解孟子的說話。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夫章子,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根據孟子所說,不孝有五,並不是三。為何說有三?


有三者,是因為有人說帝舜犯了當時人所說不孝的第三條,就是“私妻子”,也就是“不告而娶”。


“不告而娶”與無後嗣又有何關係?

根本就是九唔答八,是後人強詞曲解。


孟子所說的“無後為大”,並不是指無後嗣(子孫)。後者,王者也,天下之主。


由於舜繼堯為天下之主,故不能與妻子回家事奉雙親,故當時有人質疑舜“私妻子”,是為不孝。


然則,孟子重申而說,舜雖然表面上犯上第三條不孝,但是“無後為大”,也就是令至天下無主比不孝的罪更大。


所以,君子認為舜之行為“猶告也”,故君子以舜為孝之人。


這應該是孟子整段論孝治國之道的原意。


這一問題的重點在於當時人所說的不孝是有五條,非三條;“後”字,在古時的意思與“帝”同義,非指後嗣。


而整篇離婁篇,孟子是說堯、舜仁孝之治,只是當時有人以第三條不孝條文“私妻子”來質疑舜之孝道,所以孟子才以“不孝有三,無後(帝)為大”這段話來回應。


孟子的回應,跟孔子回應他的門生質疑管仲的仁義,是同一樣的情況。


另一不合理之處,整篇【離婁篇】孟子是在提倡仁孝治國,人是否孝順父母,與有沒有後嗣是完全無關的。這一點,在當時的五不孝之中已經說得清清楚楚。


易龍       12/02/20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