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不同的病證

 不同的病證



中醫學所說的外感,就是今天西醫學所說的病毒感染,其中常見的包括了傷風、感冒、鼻炎、咽喉炎、肺炎、肝炎、腎炎、尿道炎、肌肉炎、神經炎、腸胃炎皮膚炎(皮疹)、帶狀疱疹、唇瘡等等。


到底,這些病毒是來自哪裡?


這些感染人體的病毒都是來自人體自身的細胞內。這些來自細胞內的病毒,絕大部份是自出娘胎就從母體得到的,小部份由輸血、性行為、蟲媒、器官移植、不潔醫療儀器等有體液接觸的途徑傳染得到。


寄居在人體的病毒是必須寄居在人體的細胞內,藉著人體自身的基因複製平台為其製造新一代的病毒。由於人體的免疫系統不會對細胞內的病毒進行攻擊,所以,病毒在細胞內是不會引發任何免疫反應,也就是說不會導致發炎,人體暫時不會出現有甚麼明顯不適的表現,也就是說沒有病痛。

然而,當這些病毒在細胞內的時間長了,所複製的病毒及其蛋白質越來越多,日積月累,則會嚴重阻礙細胞(尤其是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導致細胞最終停止運作。這就是人體衰退、老化、死亡的過程和原因。



病毒,本是寄居於人體的生物(一條生物基因),其目的是在求存活,令其自身的物種可以源源不絕的繁衍下去(這是所有生物的天生目的)。所以,病毒的生物結構中,有一天生的求生設計,跟所有生物一樣,就是在感覺到生存環境變得惡劣或有危險時,就會作出逃亡的行動。而病毒的逃生反應,就設計於其病毒自身的複合酶的活躍性對人體溫度變化的敏感度。因為,人體溫度的下降,表示著人體面對著死亡;而人體的死亡,就是對寄居於人體內的病毒造成最大的危機。



當人體受了風寒,也就是體溫下降,在細胞內的病毒就會即時活躍,大量增加病毒的複製,並將其釋出細胞外。這些被釋出細胞外的病毒,若在較正常免疫力的人體,則會觸動人體的免疫反應,也就是發炎。


【黃帝內經·素問03】: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黃帝內經·素問56】: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府,廩於腸胃。」



為何所有人都在同一環境下,受著同樣的風寒,為何不是所有人都得到同一的疾病?


在臨床上的表現確是各人都有不同的嚴重性、症狀、不同的發病部位、不同的痊癒時間、不同的患病結果。


為何同一種病毒感染,會出現不同的病況、不同的患病結果、中醫學所說的不同證型?


原因如下:

1. 每次當人體受風寒時,其受風寒部位的所有病毒都會被激活、被釋放出細胞外;並非如西醫學所說,只有一種病毒被釋出(也就是單一的病毒感染)。

只有一種病毒被釋出的說法,只是西醫對病毒感染的無知、錯誤的說法,更有些是另有居心的虛假說法。


2. 每個人保暖的不同。


3. 每個人整體或不同部位所寄居病毒量,自自出娘胎以來都有所不同。


4. 每個人的免疫力都有差別。

a)免疫力低下的人,就算病毒大量釋出,其人也未必會出現發炎的表現(生病),縱然在天氣回暖的情況下。

b)免疫力中等的人,其人或會即時出現發炎的表現,或待天氣回暖時才會出現發炎的表現(這就是中醫學所說的“溫病”),其原因是本身免疫力不足,需借助天時之利才能發病(發炎)。

c)免疫力好的人,其人會即時出現發炎的表現,其症狀表現最為嚴重;然而治理得當,是最快痊癒的。這些病人,若給一般中醫醫治,都會診斷其為風熱外感證型,給予清熱治療,導致免疫力越治越差,病症纏綿難癒,或甚至死亡。


5. 不同的治療方法。

西醫藥和中醫學的清熱治療,對病毒感染都是沒有作出任何治療,其作用只在於削弱人體的免疫力,令人體的發炎症狀消失而已。至於病人是否能痊癒、或半生不死、或死亡,只能聽天由命了。


6. 正確的診斷、治療。


7. 病者的生活起居、飲食。


【黃帝內經·素問35】: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所以,在正確的中醫學來說,一種病毒或不同品種的病毒,在不同的季節,是不會出現不同的外感證型;造成病者不同症狀表現的重點也不在病毒,是在於病者自身的免疫力(衛氣的強或弱)。



不是說病因有風、寒、暑、濕、燥、火嗎?


【黃帝內經·素問74】: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寫之,虛者補之。」


“百病之生”與“百病之始”是有不同的。


“百病之生”是說疾病的生成(也就是發炎)在於風、寒、暑、濕、燥、火。


風寒不但是“百病之始”,同時也能直接導致人體生病(發炎);其重點在於人體的免疫力是否足夠。


若免疫力不足者,也只能借助天時來生病(發炎);也就是借助暑、濕、燥、火這些溫熱的天時來提升人體的免疫力,繼而出現發炎(生病)的情況。但這些人的發病,其條件是必先受了風寒,病毒已釋出細胞外,只是因免疫力低下不能發病而已。所以,風寒也是“百病之始”。


【黃帝內經·素問04】: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



中醫學的“不足則補,有餘則寫(瀉)”,並非教導醫者胡亂清熱。


所謂“有餘則寫”是指將郁結的熱(陽氣)疏導散去,並不是要醫者去減少陽熱產生的源頭。

要瀉郁熱,跟治水是同一道理,當疏理河道,順其勢而瀉之;而在人體則當順從人體散熱的機理而散之,使人體的散熱機制恢復正常,可以不斷的正常運作。


【黃帝內經·素問60】: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鍼治之,柰何。

歧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寫。」



傷及人體散熱機制的又是甚麼?


人體的散熱機制只會被風寒所傷,導致調控散熱機制的神經系統出現問題,才會最終導致郁熱。

所以,其最根本的治療就是驅散風寒,並不是清熱。



易龍           27/07/2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