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發炎的好處 (2)




發炎的好處 (2)


炎症的治療

從中到西,從古至今,炎症的治療有4
1.      人體自然隨機的清除導致發炎的因素。不作出任何醫藥治理,只靠正常飲食自然隨機的清除導致發炎的因素。
2.      破壞或阻止發炎機制。服用西藥的類固醇、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免疫抑制劑、抗生素;中醫藥的清熱瀉火法。
3.      直接破壞或消除導致發炎的因素。西藥的抗生素,中藥的清熱瀉火藥。
4.      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加速清除導致發炎的因素。西藥的免疫球蛋白類,中醫藥的溫陽散寒法。

在以上4種治法中,其即時的消炎效果、持續的消炎效果、疾病的轉化情況、預後都各有不同因為有以上4種治法,才會有“不管是中醫、西醫,只要治得了病的就是好醫”的說法因為有以上4種治法,才會給大眾對中醫藥治法有混淆不清的感覺;就是同一炎症,用清熱瀉火法可以消炎,用溫陽散寒法又可消炎;中醫藥治療真的好似是胡來的一套,治療完全沒有準則似的。

要解決以上的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發炎

正如先前所說,發炎本身是人體的自我保護、修補的免疫機制,它所表現出來的紅、腫、熱、痛並不是疾病的根本,只是人體抗病的訊息表現而疾病的根本,就是那觸發免疫機制發炎的異物、或外來微生物這些異物、或外來微生物最常見的有病毒、病毒所產生的異性蛋白、癌組織等


【黃帝內經】:
「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
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
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
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
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在二千年前的中國,古人已明白到甚麼是真正的“病”,甚麼是人體免疫系統(衛氣)與入侵微生物(邪氣)作戰的表現。所以,【黃帝內經】說:“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同時,也說明了發汗(開其腠理)的表現是是人體免疫系統啟動(衛氣之所發)的表現(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以流感(外感風寒)為例,發燒、咳嗽、流鼻水、肌肉關節疼痛、皮疹都是人體抗病、排毒的發炎反應,並非真正的疾病,對人體不會造成真正的傷害,只是令你感到不適而已所以,【傷寒論】有如此的說法:

【傷寒論】:「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由於“發燒”是由人體自身製造的前列腺素所導致,這是一種自我限制的發炎機制,也就是說“發燒”的溫度是不會自我傷害人體的,是有上限的

在二千年前的張仲景已明白到,因外感而導致的發燒”,對人體是不會造成傷害的因為外感的發燒”,是人體免疫系統抵抗入侵病毒的表現,其發燒”的溫度是不會超出人體自身所能承受的極限(熱雖甚)
相反的,縱然“發燒”的溫度不高,若人體受到多重的感染(兩感於寒),此人可真的有性命之危,因為免疫力過於低下的緣故



真正的疾病

既然發燒、咳嗽、流鼻水、肌肉關節疼痛、皮疹都不是疾病,甚麼才是真正的疾病?

以流感(外感風寒)為例,流感病毒是病的本源,而這病毒導致人喪命的問題是神經運作失常,最終神經衰竭而死(腦幹死亡)

如何得知神經細胞受到病毒的入侵、干擾、破壞?

疲倦乏力就是一最常見、典型的感染病毒(外感風寒)症狀這種西醫治不了,又不能解釋,更為醫學界和大多數人所忽視的所謂“亞健康”狀態,就是所有奇難雜病、突然猝死、促進人體衰老死亡的開始原因是病毒已在你的中樞神經系統中活躍起來

中醫學以疲倦乏力為“氣虛”的表現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說了甚麼是中醫學所說的“氣”“氣”就是人體神經活動能力的表現,所以“氣虛”就是神經活動能力低下的表現由於神經活動能力的低下,你就出現了疲倦乏力“氣虛”的表現

然而,西醫藥的治療不但沒有針對疾病的病因治療,就是清除人體中的病毒;相反的,是抑制人體清除病毒的發炎機制,令原本抵抗病毒的機制被移除



西醫藥的治療

直到今天,世上到底有幾多種類的病毒,人類依然是弄不清楚

就以感冒為例,基本上所有西醫都弄不清是那種病毒導致上呼吸道不適凡是咽喉腫痛,或是流鼻水,或是咳嗽,或是發燒等等不同的病徵,都說是感冒或傷風

其實,常見導致咽喉發炎、流鼻水的病毒是Cytomegalovirus (CMV)Herpes simplex virus (HSV)Rhinoviruses,並不一定是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

由於西醫藥對疾病思路的錯謬,在治療上只針對發炎症狀用藥,而對導致疾病的根源(病毒)卻是動不了分毫

現代西醫藥的治療,基本上只有2大類:
1.      破壞或阻止發炎機制。服用西藥的類固醇、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免疫抑制劑、抗生素。
2.      直接破壞或消除導致發炎的因素。西藥的抗生素。

若是細菌導致的發炎,第2類的抗生素治療尚且有可取之處因為要抗生素能夠發揮有利於人體的治療功效,必須基於人體有正常的免疫功能,人體中的病毒不處於活躍的狀況不然,則會出現所謂的抗藥性現象其中一個重要的臨床觀察,就是大多數在體內出現抗藥性的細菌,在體外的測試都無抗藥性現象

至於第1類的治療,西醫藥理論是基於人體所有的發炎都是對人體有害無益,或基於人體自身的免疲反應太過的的原故而作出治療。然而,這一類的治療,不但不能治療疾病,相反的抑制或破壞了人體自身的免疫發炎機制,使入侵人體的病毒失去制約,更加深入和擴散於人體的神經系統,令到人體的神經系統受到更嚴重的破壞。

人體的疼痛、發燒都是人體抗病毒發炎的反應。若單純受到病毒的破壞而沒有發炎的反應,人體是不會有疼痛、發燒(發熱)的反應。這就是服用類固醇、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免疫抑制劑、抗生素後的所謂治療效果。當服用這些藥一段時間後,疼痛、發燒(發熱)現象在停藥後不再出現,疾病像是給這些藥治癒了似的。其實,這才是惡疾的起始。

為何服用類固醇、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免疫抑制劑、抗生素一段時間後,疼痛、發燒(發熱)的症狀會自動消失?病情好似是好轉和穩定過來?

人體只有在發炎的時候(除了創傷)才會出現疼痛、發燒(發熱),當病毒深入於神經細胞或是離開了血液,這疼痛和發燒(發熱)的症狀都會自動消失。然而,日後再出現的問題已不是疼痛、發燒(發熱)的情況,取而代之的是神經功能的低下,甚至於癱瘓。而神經功能低下最普遍和典型的症狀就是“疲倦”;這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氣虛”。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發炎的好處 (1)



發炎的好處 (1)

*** 本人所有文章中的中、西醫藥治療理論,是本人根據【黃帝內經】、【傷寒論】、現代人體解剖生理病理學、現代醫學微生物學、現代西藥藥理學,結合本人的臨床治療和觀察,從新提出、前所未有的新醫藥治療理論現代中醫藥大學教材對【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中醫理論的曲解和含糊不清,致使中醫藥不能發揮其能治百病的功用;西醫藥治療對病人帶來的禍害,令小病的病人陷入萬劫不復的痛苦中,奇難雜病的年輕化



發炎到底是甚麼的一回事?

現代中、西醫藥的治療,基本上都是圍繞著“發炎”這現象在兜圈子;所用的藥物都是針對這發炎現象而服用而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只要“發炎”現象消失了,就等同於治好了病;甚至於大多中醫、西醫都有這一思想。所以,中醫凡是見到發炎”的現象,都診斷為熱證,用寒涼清熱藥治之,慕求達到消炎效果西醫則以止痛消炎藥、或加上抗生素為治療,也是慕求盡快達到消炎效果

無論是中醫或西醫,若是只針對“發炎”這一現象而用藥,以達到消炎效果為目標,是一天大的錯誤


首先要弄清楚的一點是甚麼是發炎
人體在甚麼時候會出現發炎

發炎,也就是炎症;根據現代醫學的定義是人體自我防衛的免疫機制(Defence mechanism),對人體來說是好的表現。發炎的臨床表現,根據現代醫學的定義有紅、腫、熱、痛四方面。這些症狀在局部組織發炎最容易表現出來。
所謂的局部組織發炎,也就是發炎情況被局限於人體某一部位,發炎的情況未涉及人體整個血液循環系統,如局部損傷、瘡瘍、皮疹等。發炎的部位會出現紅、腫、熱、疼痛,或膿包。
然而,人體除了局部發炎,還有全身性發炎;而全身性發炎也有紅、腫、熱、痛四方面的表現。發燒,就是全身性發炎()的表現。


--- 是神經活躍性高和充血的現象
  目的是激活周圍組織,要增加物資、白血球等運送到受傷或受侵襲的組織部位
--- 是水腫的現象
受傷或受侵襲的組織部位被免疫系統封鎖,目的是要避免入侵的致病原,或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擴散開去結果,由於水液回流不暢而導致受封鎖的部位出現水腫
--- 是局部熱積聚或整體熱積聚(即是發燒)的現象
熱的積聚可以提升人體的新陳代謝,提高人體的修復力,同時也可以抑制病毒的生長
--- 是受傷或受侵襲的組織部位,或是局部人體疼痛的表現
疼痛的訊息可以增加人體神經對組織的刺激,促進受傷處的復原疼痛的訊息也可以增加人體內啡肽的分泌內啡肽的分泌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反應,也可以使人有正面良好的感覺同時,疼痛的訊息可使人避免觸動受傷的部位,給予復原的時間和機會

當有外來的異物入侵人體,常見的有微生物,人體就會自動啟動免疫保護機制,作出清除異物、修補受損組織的行動免疫保護機制的運作就是臨床上“發炎”的表現



入侵人體的微生物

入侵人體致病的微生物,病毒是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相對於病毒來說,細菌對人的禍害可是小巫見大巫


病毒virus,舊稱濾過性病毒)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靠寄生在其他生物細胞內生活,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它是由一個保護性外殼包裹著DNARNA,透過感染的機制,將這些簡單的基因份子注入宿主的細胞內,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進行自我複製,自己是無法獨立生長和複製的半生物。

當新的病毒從受感染細胞釋放出來時,受感染細胞將會破裂死亡(神經細胞例外);大量新病毒釋放出來時,將導致大量細胞死亡(如肝炎時的肝臟細胞)。這就是導致急性器官衰竭的主要原因。如:急性肝衰竭、腎衰竭、骨枯等。

當大量病毒感染某一組織細胞,只活躍於細胞內,並未釋放出新的病毒。這些病毒和其自身的大量蛋白質份子(異性蛋白),將會干擾或控制受感染細胞的運作,導致一系列無緣無故的免疫反應和新陳代謝的疾病,如:類風濕性疾病、糖尿病、高尿酸症等等。或是令細胞失去正常運作功能,逐漸的凋萎

由於病毒活躍於人體的細胞內,控制和產生有異於原本細胞的蛋白質、份子、受體,至使人體細胞表現出有異於原本的細胞結構,導致人體的免疫反應自我攻擊這些變異的細胞,就出現了免疫反應(包括類風濕)疾病。

為何跟西醫的說法不同,不是免疫反應變質嗎?
我倒說是受攻擊的細胞組織變質,有搞錯嗎?

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些免疫反應所攻擊的細胞組織、部位,是有目標性和高度選擇性的。若是免疫反應變質,所攻擊的細胞組織、部位當是廣泛、無選擇性的。
由於肝炎、腎炎、心肌炎等等由免疫反應所導致的發炎,其病因在於該器官的細胞受到病毒的入侵而導致受自身免疫反應的攻擊
在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其他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下,這些器官會出現甚麼結局?

病毒可以感染幾乎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迄今已有超過5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鑒定。

病毒由兩到三個成分組成:
病毒含有遺傳物質(RNADNA);
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質形成的衣殼,用來包裹和保護其中的遺傳物質;
部分病毒在到達細胞表面時能夠形成脂質包膜環繞在外。
病毒的形態各異,從簡單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複合型結構。病毒顆粒大約是細菌大小的百分之一或更細小。


細菌Bacteria)屬於細菌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
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

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線粒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其形狀相當多樣化,主要有球狀、杆狀,以及螺旋狀。廣泛分佈於土壤和水中,或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帶有相當多的細菌,生長在人體的口腔、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膚表皮上,是與人類共生的生物。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養及異養,其中異養的腐生細菌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迴圈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

細菌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可以導致許多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然而,人類同時也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優酪乳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更是有著廣泛的運用。

世上所有的生物都有其特定的角色位置,而半生物的病毒也不例外。

病毒可以說是上天用來約制所有生命的工具,因為病毒的角色就是使所有生物生病、衰老和死亡。說得所謂學術性一點,就是為大自然進行物競天擇、汰弱留強的工具。

人體所有的病毒感染(包括流感病毒),西醫藥都是不能治癒的;不但是現在,就是在將來也不能。因為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是改不了的規律。所有抗病毒的西藥,無論是那一種藥理作用的藥物,極其量都只能暫時性減慢病毒繁殖的速度,是無法清除人體內的病毒。

要清除入侵人體的病毒,人體自身的免疫機制是世上最有效的機制,也是世上唯一能清除病毒的機制。雖然是世上最有效的機制,也不是能清除人體內所有的病毒;不然,人體也不會衰老、死亡。



發炎是清除人體異物的機制

發炎是人體清除異物的機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除入侵人體的病毒

是甚麼啟動人體的發炎機制?

真正調控和啟動人體發炎機制最重要的因素,應該不是傳統所說的血液免疫系統,應該是人體的神經末梢(神經系統)這一現象可以從類固醇的應用和糖尿病的截肢中得到引證

外塗類固醇藥膏,可以令人體的皮膚迅速的變得灰白這也是測試外塗類固醇藥效強弱的方法
到底是甚麼原因導致局部皮膚外塗類固醇後變得灰白
若是純粹抑制血液中的免疫系統,其表現是不會那麼持久和局部大多數病人,在長期外塗類固醇後,皮膚會出現類似“白蝕”的白斑

為何會是如此?

其原因應該在於類固醇有抑制神經末梢的活躍性,同時可以令神經末梢萎縮由於外塗類固醇的皮膚失去了神經末梢的調控和刺激,皮膚的色素也得不到適當的調控,因此變成了灰白斑由於失去了神經末梢的調控和刺激,皮膚的生長也失去了調控,皮膚變得薄弱。長期口服類固醇導致肌肉的萎縮、骨質的疏鬆、傷口久久不癒合,也應該是神經末梢萎縮和活躍性降低的緣故

神經末梢是調控和啟動人體發炎機制最重要的因素的推測,更明顯的是糖尿病的截肢

所有糖尿病人的傷口久久不癒,甚至於截肢,都必先出現神經萎縮的四肢無力、手腳麻痺,甚至失去感覺這些病人的血液免疫力不一定是不正常(低下)的,然而他們的傷口是久久不癒,先是灰白無血色,繼而變成灰黑壞死其原因在於其神經末梢的萎縮和壞死越是遠離頭部的神經越先壞死;因為其神經纖維越長,其神經傳導越差,故其末梢越快萎縮

這種因神經萎縮導致的傷口不癒和壞肢,越是用中藥的清熱藥和西藥的抗生素治療,越是加重其病情,加快壞死的速度
因為在臨床上,凡試圖用抗生素去醫治壞肢的,都必定失敗,而且是越切越多西醫稱這種情況為“抗藥性”

為何會是如此?
真的是“抗藥性”所導致的嗎?
臨床上又應該如何治理這些問題?

發炎的好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