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預防疾病 (2)

預防疾病 (2)

【黃帝內經】: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欬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起首由皮膚傳入,因為“風寒”的出現是由人體的表面傳入裡所以,其預防外感的方法是保衛人體的表面

保衛人體表面的真正意義在哪?
保衛人體表面並不能預防外感,因為導致人體外感的病毒,絕大多數已在人體內,縱然有從外面感染的,也不是透過皮膚傳入,除非你的皮膚有傷口

哪為何要保衛皮膚?
其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保暖。人被體外的涼風吹著,體溫就會下降,已存在體內的病毒就活躍起來,導致人體出現“發炎”。這些由“風寒”導致活躍的“病毒”,在正常的人體機制下會向外釋出。釋出的“病毒”會導致周圍的組織出現炎症,也就是紅腫的皮疹或是風疹等;若是釋出血液中,則會導致發燒。
這就是為何中醫學稱“風寒”為外感病因的原因,也是“風寒客於人”,其病先在皮毛的原因。

發燒、出疹、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的表現,是表示病毒雖在體內,卻仍然未入臟腑,在受風寒的情況下,其活躍表現仍在表。葉天士的衛、氣、營、血論中的血,當指臟腑,並非今天所說的血;其中“氣”,當指今天的血。

病毒在表的時候不盡快驅除,病毒則會隨機性的深入人體,進到人的大腦和深層次的其他中樞神經組織;這也是傳統中醫學所說的真正臟腑。在此處的神經細胞內的病毒,基本上是人體的正氣(免疫系統)管不了,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病入膏肓”。

這就是以上【黃帝內經】所說的內容,也就是為何“風者百病之長”的真正意義所以,防病當以驅除外感風寒(病毒)為本

人體的十二對腦神經,是病毒(風寒)在表的典型表現





嗅神經是人體的第一對腦神經,所涉及的範圍在於鼻腔若嗅神經有病毒存在,當受到風寒之時,鼻腔內的黏膜則會出現發炎水腫情況,導致鼻塞、流鼻水的問題嚴重的話,病毒會損害嗅神經,導致嗅覺出現問題所以,預防嗅覺損傷,必先盡快驅除病毒(風寒);這也是治療嗅覺損傷的唯一方法

在香港,有許多人的嗅覺都有問題,輕的嗅覺不大靈敏,嚴重的失去嗅覺其致病的原因在於外感風寒(病毒)的積聚然而絕大多數人都不尋求治療,只是聽取西醫無知的說法,由其病自由發展,導致終生失去嗅覺


失去嗅覺並不是病的終結,只是病的開始因為病毒(風寒)會繼續由表進裡,深入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所有你意想不到的奇難絕症,其中包括了中風、腦退化、柏金遜、腦鈣化、癲癇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