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回光反照

 回光反照


有一些病人,在死亡前會出現精神好轉,胃口好轉,體力有明顯改善的現象,就好似從久病中好了過來。這段時間可長可短,問題就出在病者如何生活、飲食、治療而已。這段時間,被世人稱為"回光反照" 。


到底,甚麼是回光反照?

甚麼病人才會出現回光反照?

出現了回光反照,是否必定要死?


現實中,只有長時間處於身體虛弱,無胃口飲食的重病病人,才會有機會出現所謂的"回光反照"。


這類病人,本身的腸胃運化能力是較強的人。所以,在未出現疾病之前,都是活動干活能力較強的人(也就是一般人稱為健壯的人。)。然而,當疾病出現時,這些人也就會成為重病的病人,比起那些平日身體虛弱的人,其病程會更嚴重得多,或甚致死亡。


為何會是這樣?


甚麼是疾病?

這一問題,就是救死扶傷的重要問題。


世上所有的疾病,都離不開兩個原因:

1.  創傷。(這種疾病,是不會出現回光反照的。)

2.  外感風寒。(這種疾病,有一部份人會出現回光反照。)


創傷,是直接破壞人體結構和功能,而導致人體出現殘疾,或死亡;所以,回光反照不會出現在這類臨死的病人。


外感風寒,就是人類口中所說疾病的病因。然而,外感風寒會出現兩種結果:

1.  加速病毒在細胞內繁殖積聚,繼而加速人體的衰退、衰老、死亡。

2.  病毒釋出細胞外,阻礙細胞(尤其是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同時導致人體細胞組織發炎。(這就是世人所說的疾病。)


第一種結果,是人類自然衰老死亡的原因,也是不能逆轉的死亡原因(也就是不可以醫治的。)。凡這樣臨死的病人,是不會出現回光反照的現象。


第二種結果,是人類自然病死的死亡原因,是可以逆轉的原因(也就是可以醫治的。)。凡這樣臨死的病人,是可以有機會出現回光反照的。


凡因外感風寒而死亡之人,其最終的死因必然死於神經細胞不能攝取血糖產生能量;也就是說血糖的濃度不足以供應神經細胞的需要(因此,縱然血糖指數值是5至6或更高,甚至高至40或50,其人也必死。這些都是在臨床上所見到的事實。)。


然而,當一個正常健康的人突然不慎外感風寒,其人可以突然變得虛弱。若疾病處理不當(也就是沒有驅散風寒。),則可變成長期的慢性疾病,令一個原本健康正常的人,變成了長期虛弱的病患者。


是甚麼原因令一個健康正常的人變成一個長期虛弱的病患者?

原因有二:

1.  病毒感染神經細胞,令神經細胞無力正常攝取血糖。

2.  人體的脾胃受了風寒,令腸胃經常氣滯脹滿,導致血糖下降。


若是平日健康正常,腸胃運作比較強的人;當其外感風寒後,因其胃壁受壓的情況比較強,其血糖也會比較低下,則會導致人體出現虛弱乏力,或精神迷糊,或經常昏睡,或昏迷。


這類處於長時間病患的人,當其虛弱的程度達到臨死前,其調控腸胃運作的神經和肌肉,已經因長時間缺乏血糖的情況下,已接近停止運作。在這一情況下,因胃壁已無受壓反應,血糖也會因情況而提升(病者必須有足夠的血糖儲備,回光反照的時間也相應於這血糖儲備而決定。),病者的精神情況、食慾也會突然有所改善。這就是回光反照的開始。


若此時,醫者能給予病者正確適當的治療和飲食,病者是有可能延續這回光反照,慢慢的調養恢復過來。


若此時飲食過量,或發怒,令胃壁再次受壓,其人則會因血糖低下而一命烏呼。


若此時沒有適切的治療,其人的胃氣會繼續增長(胃氣增長的速度,更是回光反照時間長短的重要決定因素。),最終令其血糖過低而氣絕身亡。這是回光反照的正常終結。


所以,不是甚麼人在死前都會出現回光反照的現象;因為,每個人受寒的部位都有不同,血糖的儲備也各有不同,腸胃的強弱都各有不同。


同一原理,你若以藥物或寒涼的飲食抑制了發炎、血壓、血糖、血脂,服藥時不再反覆反彈,甚至停藥後也不再反彈。

這說明了甚麼?

這說明了你的自我調節系統或免疫系統已經進入了回光反照的地步(就是接近徹底或徹底已被這些寒涼藥物打垮了。)。


易龍        21/09/2025

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明朝光宗之死

 明朝光宗之死


明朝萬歷皇帝之子,明光宗,登基只是短短一個月,就離開人世。到底其死因何在?


明光宗登基半月,就突然發病。

到底他當時應該是甚麼病?


根據資料記載,當時光宗發病時,其人身體發熱,腹脹便秘,飲食不下。所以,近身侍奉太監為光宗煎煮了一碗大黃湯。


原本腸胃虛寒的光宗,服完大黃湯後,一夜之間,腹瀉超過十幾次;結果,導致身體更為虛弱,臥床不起,奄奄一息。


攻下藥為何會導致人體虛弱,或甚致死亡?


根據《傷寒論》來說,光宗突然的發病,應該是不慎感染風寒,繼而導致其原本虛弱的腸胃氣滯脹滿(所謂的食滯),導致人體出現低血糖的情況,故身體變得虛弱,煩躁不安。


歷代帝皇,或皇室成員都有一大特點,就是中端肥大,或加上身體腫脹(水腫)。在西醫或一般人眼中看來,這中端肥大是脂肪的積聚。


真的是脂肪積聚嗎?


是否脂肪積聚,只要看看其肥大的中端是甚麼形狀,是否實實的就可以分別出來。


在現實中,腸胃間是有脂肪積聚的,但這脂肪的比例比腸胃中的氣體要少得多。所以,真正令人出現中端肥大的原因是腸胃中滿滿的氣體(所以其人腹部受按壓時是實實的,肚是圓圓的。)。


因錯誤的治療方法(攻下法),導致外感下陷,腹脹更甚;所以,光宗服食完瀉藥後,病情變得更差,因為其腹比先前更脹滿,導致其血糖更低。


隨後十多天,光宗的病情一直沒有好轉;直至服食第一粒紅丸後,其人就精神改善過來。


為何服食完第一粒紅丸後,精神會改善過來?

然而,在服食第二粒紅丸後,卻令光宗病情再度惡化,甚至死亡?


這些紅丸本身有補益作用(所謂補益,就是提升血糖。),然而藥力不太大,所以,光宗服完第一粒紅丸後,氣血得以補益,人也自然精神過來。(若是服食補益之藥而精神好轉之人,這不算是回光反照。哪回光反照又是甚麼回事?)


然而,當光宗不久又再接著多服一粒時,因補益力加強過盛,而腸胃中仍然氣滯脹滿,因胃壁受壓過度,則出現了嚴重的血糖低下而死亡(這跟現代的住院病人,因腸胃道脹滿抽筋痛而入院,注射完嗎啡類止痛針後就死亡的原理是一樣的。)。


事實上,光宗的死亡原因就是御醫無能。宮中的御醫不但連初期的外感都治不了,繼而接著要治療已被治壞的壞病,更是束手無策;結果,導致不少皇室成員夭折或年青送命,朱標太子之死就是一個好的例子。


因為皇帝或皇室成員涉及政治,無知的學者往往就將其死因與政治掛勾,或是說其生活荒淫無道所致。事實上,真的如此嗎?請這些所謂的專家認清楚人體的生理學和醫學,也看清楚歷史再來評論吧。不要令一個被人醫死的病人,再蒙上不白之怨的死因。(這一現象,由古至今都一直沒有變過。)


易龍         18/09/2025

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降血糖藥的傷害

 降血糖藥的傷害


西醫學根本就不知為何人體要提升血糖,哪西醫學憑甚麼醫學證據對人體作出降血糖的所謂治療?


西醫學說高血糖會侵蝕人體血管的說法,這根本是一種假設論(也就是胡亂推拷的說法。),並沒有實質臨床證據的。


致於導致所謂的糖尿腳、糖尿眼、腎衰竭、中風、腦退化、其他器官衰竭等等,更是將事情真相倒轉來說;因為這些問題是神經細胞內血糖低下所致,並不是血糖高所導致。


人體的神經細胞因為受了風寒(病毒感染),導致神經細胞攝取血糖的能力下降;所以,人體才啟動提升血糖機制,提升人體的血糖,以提高對神經細胞葡萄糖的供應;同時,也有可能提升人體的血壓(若血糖濃度提升不高,不足以供應神經細胞。),以供應充足的血流。


這一原理,以血糖升降的穩定性,就可以觀察知道。人體血糖升降的規律:

1.  人體血糖濃度的提升,只要達到神經細胞的需求,就不會繼續提升;因為繼續提升就是浪費。

2.  人體只要有足夠的葡萄糖儲存,無論在何時,人體都會將血糖提升至個別人神經細胞的需求高度(也就是穩定高出統計學數字5至6的空腹血糖指標。)。

3.  人體的血糖濃度是無時無刻不斷的往下跌的。(因為活人的神經細胞是無時無刻的不停運作,不斷的攝取血糖。)

4.  人體提升血糖的機制,是無時無刻的在運作的。(事實上,只要一刻不運作,人體就會因低血糖而死亡。)

5.  人體的升血糖機制和降血糖機制是無時無刻不斷的相互運作。(這兩種機制,跟人體的凝血機制和抗凝血機制的運作一樣,同樣都是無時無刻不斷的相互運作的。)


由於人體的血糖無時無刻只會不斷下降,若人體在以下情況下,必定會出現低血糖的情況。

1.  血糖儲備不足。(在饑荒、或長期缺乏糖的飲食情況下。)

2.  提升血糖機制功能的低下。

3.  降血糖機制功能的過盛。(其中最常見的情況是腸胃氣脹滿所導致。)

4.  神經細胞受到病毒感染而導致神經細胞攝取血糖能力下降。(這是相對性的血糖低下不足的表現。)

5.  服用降血糖藥。(任何人的血糖,無時無刻的只會不斷的下降。為何還要降血糖?難道你的神經細胞可以停止運作嗎?提升血糖也是唯恐不及的事情呀。)


由於在日常生活中,人體只會因血糖不足而導致人體生病,故《傷寒論》才有以下的記載。


《傷寒論》: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在二三十年前初讀《傷寒論》時,老是想不明白,為何已經下利(痾水),為何仍然會有燥屎?


也因為《傷寒論》這一記載,才導致日後中醫學有通因通用的說法。但這一醫理,又有幾多人真正能夠明白和正確的應用?


直到近年,才明白到這些下利和燥屎同時出現的原因,就在於"腹脹滿" 所導致的血糖低,也是《傷寒論》中為何要用承氣湯的原因。


血糖低為何會導致燥屎?

血糖低又為何會導致下利(腹瀉)?


《金匱要略》: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實際上,根據人體正常的運作分析,長期服用降血糖藥的人,最終會導致病人出現嚴重便秘、脫肛、失眠、中風、腎衰竭、全身神經細胞加速衰退和壞死(糖尿腳、糖尿眼、腦退化等等。);原因就是神經細胞內血糖不足。


易龍        04/09/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