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光宗之死
明朝萬歷皇帝之子,明光宗,登基只是短短一個月,就離開人世。到底其死因何在?
明光宗登基半月,就突然發病。
到底他當時應該是甚麼病?
根據資料記載,當時光宗發病時,其人身體發熱,腹脹便秘,飲食不下。所以,近身侍奉太監為光宗煎煮了一碗大黃湯。
原本腸胃虛寒的光宗,服完大黃湯後,一夜之間,腹瀉超過十幾次;結果,導致身體更為虛弱,臥床不起,奄奄一息。
攻下藥為何會導致人體虛弱,或甚致死亡?
根據《傷寒論》來說,光宗突然的發病,應該是不慎感染風寒,繼而導致其原本虛弱的腸胃氣滯脹滿(所謂的食滯),導致人體出現低血糖的情況,故身體變得虛弱,煩躁不安。
歷代帝皇,或皇室成員都有一大特點,就是中端肥大,或加上身體腫脹(水腫)。在西醫或一般人眼中看來,這中端肥大是脂肪的積聚。
真的是脂肪積聚嗎?
是否脂肪積聚,只要看看其肥大的中端是甚麼形狀,是否實實的就可以分別出來。
在現實中,腸胃間是有脂肪積聚的,但這脂肪的比例比腸胃中的氣體要少得多。所以,真正令人出現中端肥大的原因是腸胃中滿滿的氣體(所以其人腹部受按壓時是實實的,肚是圓圓的。)。
因錯誤的治療方法(攻下法),導致外感下陷,腹脹更甚;所以,光宗服食完瀉藥後,病情變得更差,因為其腹比先前更脹滿,導致其血糖更低。
隨後十多天,光宗的病情一直沒有好轉;直至服食第一粒紅丸後,其人就精神改善過來。
為何服食完第一粒紅丸後,精神會改善過來?
然而,在服食第二粒紅丸後,卻令光宗病情再度惡化,甚至死亡?
這些紅丸本身有補益作用(所謂補益,就是提升血糖。),然而藥力不太大,所以,光宗服完第一粒紅丸後,氣血得以補益,人也自然精神過來。(若是服食補益之藥而精神好轉之人,這不算是回光反照。哪回光反照又是甚麼回事?)
然而,當光宗不久又再接著多服一粒時,因補益力加強過盛,而腸胃中仍然氣滯脹滿,因胃壁受壓過度,則出現了嚴重的血糖低下而死亡(這跟現代的住院病人,因腸胃道脹滿抽筋痛而入院,注射完嗎啡類止痛針後就死亡的原理是一樣的。)。
事實上,光宗的死亡原因就是御醫無能。宮中的御醫不但連初期的外感都治不了,繼而接著要治療已被治壞的壞病,更是束手無策;結果,導致不少皇室成員夭折或年青送命,朱標太子之死就是一個好的例子。
因為皇帝或皇室成員涉及政治,無知的學者往往就將其死因與政治掛勾,或是說其生活荒淫無道所致。事實上,真的如此嗎?請這些所謂的專家認清楚人體的生理學和醫學,也看清楚歷史再來評論吧。不要令一個被人醫死的病人,再蒙上不白之怨的死因。(這一現象,由古至今都一直沒有變過。)
易龍 18/09/2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