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0日 星期日

氣滯的真相

 氣滯的真相



中醫學中有“氣滯”這一病症。


到底“氣滯”是實際存在的病症,還是抽象的東西?


“氣滯”的機理又在哪裡?


【黃帝內經·素問05】: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這就是“氣滯”典型的表現,而且表現了微觀性的“氣滯”和宏觀性的“氣滯”兩種。


在中國古人的觀察定義中,凡能被人感覺到其真實的存在,但是眼看不到,手抓不著的東西,都被稱為“氣”。


所以,負責人體運作的神經脈衝(也就是在神經細胞流動的電流),就是人體“氣”運作的表現。神經細胞能否正常運作,作出對人體細胞組織、器官適當的調控,就是看神經細胞能否產生足夠的神經脈衝,能否正常運行。這就是人體“氣”的表現,也就是“神”的表現。若然,神經細胞的脈衝傳送受到阻礙,這就會出現“氣滯”的表現。


這種神經細胞性“氣滯”的情況,可以導致人體有兩種情況的出現:

1. 若因神經細胞脈衝的傳遞被阻滯,則會令人體深層次所產生的熱不能往外輸送、發散,結果導致中樞神經系統中積熱過盛。(這是氣滯導致積熱,也是所謂“肝火旺盛”、“肝陽上亢”的機理所在。)

2. 若因神經細胞脈衝的產生被阻滯,則會令人體深層次的中樞神經系統不能產生足夠的脈衝、熱量。(這是氣滯導致虛寒,也是所謂“寒氣厥阻”的機理所在。)



另一種宏觀的“氣滯”,其表現不在神經細胞的層面,而是在器官的層次。在器官的表現就是真的有氣體停滯於器官內,導致該器官的正常功能運作受到阻滯。常見的器官性“氣滯”有:

1. 胃、腸、腹

2. 肺、胸

3. 咽喉、中耳、鼻竇

4. 睪丸囊、子宮


這些神經細胞性和器官性的“氣滯”,在中醫學理論上的解釋,都屬於肝藏(並不是器官的肝臟)的運作失常。


為何將“氣滯”歸納於肝藏的運作失常,而不是其餘四藏?


其原因在【黃帝內經】中醫學理論中,對五藏的作用早已作出定義,也就是肝乃運動的本源,也就是陽氣運行的源頭。

氣者,以其運行不息為用。

若然,氣出現停滯,則是肝藏推動力不足,是肝藏之過。這就是“肝氣鬱結”的真正意義,並非說人體肝臟器官內有氣停滯,或是肝臟器官的功能出現了問題,影響人體“氣”的運行。


氣,動者稱為“陽氣”;停滯者稱為“陰氣”。

因為陰陽是相對的,不動則靜,不陽則陰。這就是【黃帝內經】陰陽相對論所定下來的定義,不是任何人喜歡怎樣說就怎樣說的。



以上一段的【黃帝內經】到底說明了甚麼?


***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


人體的氣生化於五藏(中樞神經系統),隨之往外運行。處於外的氣稱為陽氣。


“陽勝”者,是甚麼意思?


“陽勝”者,也就是在外的氣多於在裡的“陰氣”。


為何在外的氣多於在裡的“陰氣”?


其原因在於“腠理閉”,導致大量“陽氣”停滯於體表,不能往外發散;故出現“身熱”。


為何腠理不開?

其原因在於“衛氣”不足,以其人脾胃不足之過;故服桂枝湯者,當飲熱粥以助“衛氣”的運行。


“齒乾以煩冤腹滿,死”

若“氣滯”導致熱積過甚,是可以令人送命的。這就是“中暑”的病因。


“能冬不能夏”

故長期氣滯熱積的人,只能生活在寒涼的環境;不然,則性命不保。

***


以上經文已表達出神經細胞性的“氣滯”,就是“腠理閉”;以及器官性“氣滯”,就是“腹滿”。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這種情況同樣是“氣滯”,只是神經細胞性“氣滯”和器官性“氣滯”各有不同而已。



人體的健康、長壽就是陽氣正常運化的結果,故“氣滯”則萬病叢生,甚至喪命。


弄清是甚麼原因導致“氣滯”,這才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治病求因,才能對疾病作出根本的治療。不要再胡亂將“氣滯”歸咎於那無辜的肝臟器官,作出錯誤的胡亂解說和治療。


【黃帝內經】的中醫學是絕對合乎人體科學邏輯的醫學,只要後人不要再胡亂曲解,就是對中醫學作出的最大貢獻。



易龍           21/08/2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