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5日 星期六

坐月問題

 坐月問題



為何要坐月?

坐月時為何要進補?


坐月,是女子產子後搞好身體的時間。一般來說,中國人的坐月是一個月;在西方,是沒有坐月的觀念。


女子產子後,無論是順產,或是剖腹,都是受創傷的結果。在現代,不單是受創傷那麼簡單,同時,也必定會受風寒。


人體在受創傷時,同時再受風寒,是傷上加傷;若處理不慎,輕者,出現或多或少的後遺症;重者,可以導致死亡。


在以前的中國社會,因為社會貧窮,創傷,是女子產子後最大的問題;因為中國人,在傳統的觀念引導下,在產子期間,是非常懂得保暖的;所以,受風寒的機會甚少,遠比不上西方社會。


由於社會的貧窮,營養,是孕婦和產子後婦女最重要的問題。


人需要的營養就是澱粉質(糖)和蛋白質。在以前的中國社會,因為貧窮,不但蛋白質攝取嚴重不足,就連每日賴以維生的澱粉質(糖),都嚴重缺乏。所以,過往的中國人,婦女在產子後,只要能夠適量補充澱粉質(糖),或甚至蛋白質,這就是產後進補。並不是要吃甚麼名貴補氣、補血的藥材;因為缺乏了澱粉質(糖)或蛋白質,吃甚麼藥材也是補不了身體的。


現代的中醫藥教育,根本上脫離了過往中國社會的現實,所以,在坐月的醫學教育上,其醫學內容不但脫離了過往中國社會的現實,更是不符合現代產婦坐月的需要。


現代產婦坐月的需要是甚麼?


現代產婦坐月的需要,首要是驅散風寒,其次才是創傷治療,蛋白質的補充已無必要,但澱粉質(糖)的補充卻是嚴重缺乏。


然而,現代產婦坐月的需要教育,卻是與現實完全相反。坐月的中醫藥教育以滋陰(慢性清熱)、養血為重點,結果,令產婦出現風寒長期困於身、腸胃食滯、精神抑鬱、體腫脹肥、百病叢生。(本人在教導中醫藥班時,也曾經提醒過學員,課程內容只能用於考試,不能用於現實。害人呀!)



前兩天,有一位坐完月的女子前來就診,其出現的問題是氣短胸悶,走路易喘,胃口差,睡眠不好,情緒不穩定,易出現哭泣抑鬱。


診脈後,發現其腸胃受寒,食滯、胃脹。

問其飲食,陪月說多食豬腳,可以幫助奶水分泌;於是她整個月都多食豬腳,導致食滯。(要奶水多,重點不在食豬腳,在於蛋白質的攝取。原本的中醫學是科學的醫學,不是不能解釋的神學。)


她又說,因懷孕時血糖偏高,西醫叫她少吃糖,以免患上糖尿病。

由於她少吃糖,血糖自然比正常人低,神經細胞有何能源可以活動?

再加上長時間進食大量難以消化的骨膠原,出現食滯,導致胃部氣脹。

少食糖,加上消化不良、胃氣脹,導致人體更缺乏血糖。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產後抑鬱,情緒不穩的出現才怪。


由於少食糖和食滯,令胃氣脹更加嚴重,擠壓橫隔膜,令人胸悶,喘不過氣。這種現象,令病者情緒更差,精神更是抑鬱。


病者雖然少食糖,但其身形未見有瘦削的現象。這也說明了肥瘦本身與食糖無關。



現代人的坐月,其重點已不是在於蛋白質的補充。

其先要重點在於驅散風寒,攝取充足糖分、保暖,不要胡亂進補、食滯。



易龍         26/03/2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