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6日 星期六

行醫記事:低血糖

 行醫記事:低血糖



今天有病人問,為何我打了胰島素後,會出現低血糖的現象?


這是一位70多歲的病人,二周前在醫院血糖檢查為32,被診斷為糖尿病和“糖尿上眼”,視力蒙蒙的,要服食糖尿藥和注射胰島素。


病者一周多前前來就診,症狀是兩腳腫脹乏力、腹脹痛、無胃口、眼蒙、心悸、頭重、頭暈、全身乏力、高血糖、高血壓,服用西藥降血糖藥和降血壓藥。因服用西藥降血糖藥和降血壓藥後,所有不適症狀更為嚴重,所以病者不想繼續服食西藥。


病人:可否不服用糖尿藥和降血壓藥?

醫師:是否不服用西藥,自己決定,我沒有意見。但有一點要明白的,就是這些西藥根本是沒有治療你的疾病,只是在逐漸拖垮你的身體。這在服藥量上的不斷增加,已經證明了出來。

病人:因為我服用西藥後,兩腳水腫和無力都嚴重了,眼蒙加多了,腹部脹滿,沒有胃口。

醫師:但你若停了西藥,要自己承擔西醫口中所說的風險,就是有機會中風、器官衰竭;然而,大多數中風、器官衰竭的病人都是服用西藥中發生的。

病人:明白的。


病人數天後致電診所再配藥14劑。


配藥2天後,病者再致電診所,說服中藥頭幾天,整體都明顯改善了,舒服了;但不知為何今天又有腹脹,眼也蒙了。


病人:在第一天就診後就停服了西藥。

醫師:是否停服西藥,自己決定,我沒有意見。最要緊是自己要明白西醫所說的風險,要沒有心理負擔才行。

病人:本來是好地地的。但突然不知為何又腹脹、眼蒙?

醫師:你有大量增加吃糖和甜的東西嗎?

病人:我已經比以前食多了糖。

醫師:不夠。要大量增加。

病人:我仍然未能接受大量吃的觀念,需要時間。西醫不是說糖尿病要戒糖嗎?

醫師:哪你以前是因為多吃糖才得了32度的糖尿病嗎?

病人:當然不是。我是跟西醫說的健康飲食的。

醫師:你就是因為吃太少的糖,再因為受了風寒,所以,病情又差了。

病人:真是給那班西醫害死。

醫師:回去多吃糖,繼續服食中藥就會改善過來。


數天後,病人又致電診所,說已經多吃了糖,眼蒙依然沒有改善。

本人建議其注射西醫處方的胰島素,但分量是處方的一半。


兩天後,病人再次致電診所,說前一天因注射胰島素後,出現低血糖的情況,服食糖後身體恢復過來。問為何會出現低血糖?


***

糖尿病,實質的問題不是高血糖,是人體神經細胞因缺乏糖分的結果所引伸出來的高血糖現象。

人體的血糖越高,表示著神經細胞內越是缺乏糖分。


人體的神經細胞,在正常的情況下,是用葡萄糖作為能量的來源。只有在缺乏血糖(也就是饑荒)的情況下,才會動源人體的脂肪,甚至蛋白質作為能量的暫時來源。這就是為何人體在長時間缺乏澱粉質(糖)後,會出現瘦弱的原因。(這也就是辛酮飲食的減肥機理所在。)


然而,人體在運用脂肪和蛋白質作為能量來源時,其產生的能量不但不及葡萄糖,同時,也會大量產生酮酸這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若濃度過高時,則會令人體出現酮酸中毒,導致人體昏迷或死亡。


而糖尿病的真正問題跟饑荒是一模一樣的,只是神經細胞缺乏葡萄糖的原因不在體外的供應不足(不是外在饑荒);其原因在於人體內某些神經細胞因主動攝入葡萄糖的能力減弱(因神經細胞被病毒所傷,導致內在的饑荒),所以,受傷的神經細胞組織發出指令,要人體提升血糖濃度,增加葡萄糖被動性滲透入神經細胞的速度,以補償主動攝入能力的減弱,令受傷的神經細胞可以有足夠的能量繼續正常運作。


然而,西醫學的糖尿病治療,卻是將人體的自身補償機制抑壓下去,刺激人體加強胰島素的分泌,減少糖分的吸收,甚至注射胰島素,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胰島素的作用是刺激人體所有細胞(不單是神經細胞)對血糖的主動攝取,將葡萄糖轉為肝醣儲備在細胞內,同時,也抑制肝醣、脂肪、蛋白質用來作能量來源的機制。結果,只會導致血糖下降,或嚴重下降,也不會導致酮酸中毒。所以,使用胰島素的病人,縱然神經細胞因缺乏能量而死亡,人體也不會出現酮酸中毒。


因胰島素的作用是刺激所有細胞加強對血糖的攝入,導致普通細胞有大量糖的積聚;相反,受傷的神經細胞因攝取不足夠的葡萄糖,而血糖又被強行降低,導致繼續缺乏血糖,不能正常運作和修復過來;結果,導致受傷的神經細胞逐漸衰敗下去,最終壞死。這就是所謂的“糖尿上眼”、“糖尿腳”的表現。


在沒有接受降血糖治療的病人,為何也會出現“糖尿上眼”、“糖尿腳”的現象?


原因是因為病人外在缺乏飲食充足的糖分,以達到受傷神經細胞所要求的血糖濃度;最終,受傷的神經細胞也因為缺乏糖而導致壞死。


所以,在高血糖的病人身上注射胰島素,若不是伴隨供應足夠的葡萄糖,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輕者,可導致人體出現低血糖昏迷;重者,可以導致神經細胞壞死而致命。


這位病人若注射足原本西醫所處方的胰島素分量,後果可是難以想像;因為其注射一半分量已令其出現低血糖現象。


由此可見,病人其實所飲食的糖分仍然是不足夠其身體的細胞攝取的。

***


***

結論:

1. 糖尿病的傷害是源於神經細胞被風寒(病毒)所傷,導致失神經細胞失去自我攝取血糖的能力。

2. 高血糖是一補償機制,對血管是不會造成任何傷害的。

3. 所有糖尿病帶出來的併發症,其中包括糖尿上眼、糖尿腳、器官衰竭、腦退化等,都是因為神經細胞長期缺乏血糖而壞死所致。

4. 治療糖尿病的目標應該是恢復神經細胞的功能,並不是降血糖。

5. 血糖的濃度恢復正常,是神經細胞恢復功能的表現,並不是要強行降血糖。這一現象,跟治療發燒是同一道理。

6. 人體隨著年歲的增長,神經細胞被病毒所傷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這是人體正常的衰退過程);所以,其血糖的濃度也會隨著年紀而升高。

7. 強行進行降血糖治療,是對人體有害無益的。這種所謂治療,跟強行退燒是一模一樣的行為;是不科學、盲目無知的行為。

***



易龍            06/05/2023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醫藥反影社會現實

 醫藥反影社會現實



一個社會的醫學,到底告訴了甚麼給人類知道?


對整體人類來說,由於醫學是切身的、神秘的,與健康、性命直接相關的;無論在任何事上造假,在整體醫藥理論上也只能弄錯、弄不清,也不敢造假。因為會出現害人終害己的必然結局,也就是一定受到報應。除了那些精神思維錯亂、有問題的人,整體醫藥理論是沒有人有膽量造假的。


一個社會的醫學,可以反影出以下幾方面:

1. 國家的科學的發展性。

2. 國家的穩定性。

3. 國家的貧或富。

4. 國民的思維能力。

5. 國民的心理質素。



一個國家的科學發展,可以從其醫學上的成就反影出來,因為醫學就是科學。要有高端的科學發展,其國家的醫學水準必定是高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哪一個國的科技最為先進?

這就是秦國。秦國不但在科技上有高過別國的成就,在醫學上,也是名醫輩出,其中包括了後世人所認識的醫緩、醫和、扁鵲等。


醫學理論上的發展,是離不開整體正確科學理論的發展。若然整體科學理論的思維偏離了正確的方向,一定會在其他科學範疇中顯路出來;而醫學是可以顯然而見的範疇,也是沒有人不會面對的範疇。


若然在醫學理論上出了問題,則會反映出這國家的科學和政治思維出了嚴重的問題,其科學發展和政治必定不能再有進展,而且會被先前的錯誤思維阻塞住和破壞。



當一個國家的穩定性處於戰亂,其發展出來的醫學理論必定是以清熱為主流。所以,在歷代的中國,在【黃帝內經】以後的世代,醫學理論就是以清熱為主流。


為何在戰亂的時代,人類會以清熱醫學為主流?


這與貧窮、缺乏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戰亂時代,人類大多處於饑寒交迫的生活狀況。人體的免疫力經常處於低下狀態,病毒經常處於活躍狀態。

此時的人體,若在天氣回暖時,免疫力略為提升,則會出現長期的慢性發炎。若要治療,只有兩種方向:

1. 保暖,進食足夠澱粉質和蛋白質,服食溫熱散寒的藥,大大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徹底清除人體中的病毒,達到消炎目的。

2. 降溫,服食寒涼清熱的藥,大大再削弱人體的免疫力,徹底搞垮人體中的免疫系統,達到消炎目的。


在戰亂或貧窮的環境中,要以(1)的方法來治療,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事。而且,若只能部份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只會加重炎症的程度,卻是始終不能清除病毒。結果,給人的感覺,這種療法不但昂貴,而且只會加重病情。


若以(2)的方法來治療,是方便、便宜,最符合當時的生活條件;而且,寒涼草本遍地都是,可以說是免費。只要將略有提升的免疫力再次削弱,人體炎症的程度就會減少或消失,雖然始終不能清除病毒,甚至有更多的病毒擴散,只要能將免疫力保持在這低下的狀況,炎症就會不再出現。這種所謂的治癒(發炎消失),若病毒的數量不是太嚴重,人體只會出現比先前較易疲倦,器官功能受損或下降的現象(病毒感染後遺症)。若病毒的數量嚴重者,則可以出現嚴重虛弱,隨時可以出現器官衰竭或死亡的情況。


由於要保持低下的免疫力,令人體的炎症不再出現,在戰亂貧窮中生活的人,只能(只有)進食菜蔬和生果,或寒涼的草藥;不然,就會出現“熱氣”或“上火”的發炎表現。因為不能清除病毒和抑制病毒的活躍,人體的器官組織也會提早衰敗,壽命也是不會長。


因為戰亂與不足的原因,導致人類採取了免疫抑制(清熱)的治療方法,成為人類主流的醫學。


然而,當人類已進入平穩和豐足的生活時,仍然繼續堅持免疫抑制治療,又是為何?


這是因為智力不足以分別真假,又坐上了醫學專家的位置,也只能繼續堅持洗民眾的腦袋,以保存自我的尊嚴。如此腦袋的國民,可以發展出更高的科學理論和科技嗎?



易龍          01/0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