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糖尿病的真相

 

糖尿病的真相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糖尿病並不是西醫口中所說的疾病。這跟高血壓一樣,並不是西醫口中所說的疾病。


高血糖是人體在某一刻的狀況表現,跟高血壓是同一道理,跟人體高體溫(發燒)是同一道理。


高血糖表示了人體處於甚麼狀況?


高血糖表示了人體的神經細胞處於缺乏血糖的狀況,所以,高血糖的人必定是疲倦不堪之人。原因,就是神經沒有能量,處於低活躍情況。


為何在高血糖的情況下,人體神經細胞會缺乏血糖?


這一道理邏輯應該是這樣的,並不是西醫說的那套錯謬的理論邏輯。


就是人體的神經細胞因某種情況下,不能攝取足夠的血糖來維持細胞的正常運作;因此,向人體發出增加血糖供應的指令;不然,神經細胞不但不能正常運作,更會出現逐漸衰敗的現象。所以,人體才會因應神經細胞的需求而提升血糖。


是甚麼原因導致神經細胞出現缺乏血糖的情況?


神經細胞在以下的情況下會出現缺乏血糖的要求:

1. 人體受感染(風寒)。

2. 胃對腦幹的激活能力不足,導致整體神經運作能力不足,不能攝取正常的血糖量。

3. 腸胃的運作、消化功能出現問題,不能正常從食物中供應足夠的血糖。

4. 人體處於緊張、作戰狀態。



為何說西醫說的那套是錯謬的理論邏輯?

這錯謬的理論邏輯會帶來甚麼的惡果?


西醫的說法是:

1. 高血糖是破壞人體的東西。

2. 高血糖的原因在於吃喝過多的糖。

3. 高血糖是因為胰島素或胰島素受體的原故,導致人體細胞攝取血糖的能力下降,所以導致高血糖。


現今世上的治療糖尿病的西藥和健康教育,都是以以上的理論觀念來研製和運作。


因為前人錯誤的定調了高血糖是對人體有害的,以後的西醫學人員都不敢質疑這一定論,也就盲目的繼續走下去。

在藥物研究方面,也就以降血糖為目標。


當一套錯誤的理論運行得越長時間,人類也就麻目地跟從了。縱然有西醫發現有錯誤之處,也得被其他西醫和藥廠滅聲。


其實,民眾的無知、失智,是導致這些害人的理論可以在世上廣泛流行的原因。


你為何不想想,甚麼是治療疾病?

要長期服食藥物,而且病情是越醫越嚴重,服食的藥物也越來越多,在治療期間周身不適,疲倦乏力;最終併發症橫生。這叫做治療嗎?這根本就是在“靠害”,在“老點”。



如果說高血糖對人體是有益無害,那西醫豈不是在禍害天下,還有其存在的價值嗎?

那先前死在這套理論下的人,要是如何追討償還?

藥廠豈是要關門大吉嗎?


其實,西醫藥維護他們小群人利益,不顧病人死活的表現,都是隨處可見。



為何高血糖會成為毒物?


這個的源頭是因為西方有人因病毒感染而患上重病,同時在有些病人的尿液中發現了糖,所以,才稱為糖尿病。


這些情況,跟病人患了病毒性腦炎或腦膜炎,出現高燒,同時又出現抽筋現象,西醫就將抽筋和發燒掛勾,說成了“燒壞腦”。


真是害人不淺!



因為西醫學的錯誤理論,使用降血糖的治療方法;結果,將神經細胞靠以為生的血糖降低,導致神經細胞長期處於缺乏血糖狀況,最終而壞死。


糖尿腳就是西醫藥長期降血糖,導致腳神經壞死的好例子。所以,糖尿腳的出現,必定是長期服用西藥治療後才會出現。


西醫藥的降血糖作用,是提升全身所有細胞攝取血糖的能力,相反,對本來已受損的神經細胞組織並沒有多大幫助,甚至因血糖被其他細胞所攝取,導致長期繼續處於缺乏血糖的狀態。


由於普通細胞經常處於高糖狀態,細胞會將用不了的糖轉化為脂肪,導致周圍組織的脂肪化,其中,脂肪肝是一例子。


事實上,普通細胞與神經細胞相比,其活躍程度跟神經細胞相差甚遠。因為人體的神經細胞是24小時不停運作,直至人體死亡才會停止。所以,神經細胞對糖的需求可從缺氧的情況反影出來;因為二者缺一不可。


當神經細胞嚴重缺糖的情況下,則會動用所有可用的資源,其中一樣就是人體細胞內的脂肪。在分解脂肪的過程,會出現大量酸性物質,也就是西醫所說的酸中毒(ketoacidosis )。


這時的人體會進入昏迷狀態,或甚至死亡。


到底是甚麼原因導致人體出現這一現象?


真的是酸性物質嗎?


我們可以從西醫如何治療ketoacidosis 的病人推拷原因。

西醫的治療:

1. 高濃度的葡萄糖吊液(10至50%)

2. 胰島素

3. 梳打水吊液


從以上的治療方針來看,嚴重缺乏血糖是導致ketoacidosis 的原因,並不是高血糖。


那些說糖尿病是遺傳基因所導致的,更是荒謬絕倫。



總結:

1. 高血糖並不是糖尿病的本身。

2. 高血糖是要額外提供血糖給缺乏血糖的神經細胞,對人體是有益無害的。

3. 糖尿病的本身是背後導致神經細胞功能下降的疾病(也就是病毒感染,中醫學的風寒)。

4. 糖尿病的併發症都是因為長期服用西藥或沒有治療其疾病的本身而導致的。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19/08/2021